時間:2021-11-24|瀏覽:2918
比特幣新聞」1.支付匯款
眾所周知,資金跨空間流動是有成本的,資金流動成本是信用卡手續費、跨行費、異地/跨國匯款費、貨幣轉換費等。成本的本質是政府和銀行臃腫的人員、場地和設備成本。更重要的是,政府往往通過外匯管制的方式限制禁止資金跨境流動,而比特幣完全不受外匯管制的影響。比特幣作為一種互聯網貨幣,只要有網絡,就可以像收發電子郵件一樣以極低的成本收發比特幣。目前比特幣最低手續費標準是1000聰明/KB(聰 是比特幣的最小單位,1比特幣=一億聰),一筆交易的最低手續費是250聰(數據大小為0.25KB),按目前匯率約合0.4分人民幣,付款可在幾秒鐘內支付P2P全網廣播到達任何國家。跨國信用卡、跨國匯款的手續費往往高達3%~10%而且資金往往需要幾天才能到達。
1.1.比特幣支付
比特幣支付的極低成本吸引了世界上成千上萬的商家接受比特幣支付,包括微軟、戴爾、新蛋等巨頭(鳳凰財經戴爾正式接受比特幣支付)。信用卡跨國支付的業務費用為3%-4%比特幣支付的成本只有0.5%~1%(包括轉換成法定貨幣的費用),所以商家往往會給予一定的折扣,以吸引買家使用比特幣支付。比如戴爾給了10%(最高不超過150美元)優惠。商家通常使用Bitpay,Coinbase等比特幣第三方支付,比如某買家在戴爾用比特幣支付筆記本的過程如下:① 買家下單購買一臺2557.48美元筆記本,選擇比特幣支付,Coinbase購物金額按匯率換算為6.73128736比特幣② 買家向買家發送比特幣Coinbase指定比特幣地址。③ Coinbase在幾秒鐘內收到買方的廣播交易,在美國比特幣交易所賣出6.73128736個比特幣,0.5%~1%手續費后,向戴爾支付美元。注:在中國,由于五部委通知的限制,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商家遠遠少于歐美和微軟/戴爾/新蛋中國也不支持比特幣支付。
「比特幣新聞」1.2.比特幣小額支付
比特幣在跨國小額支付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買家在購買某個軟件時不能跨國匯款0.99美元;小賣家申請跨國網銀或信用卡支付是極其困難的。用比特幣支付,只需要一個比特幣地址就可以輕松收付。此外,比特幣小額支付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用途:① 解決垃圾郵件郵件的問題,通過收取微小的郵件發送費用,垃圾郵件的發送者會迅速破產,而普通用戶不會受到影響;② 支付幾分錢閱讀網絡文章,作者可以得到合理的報酬補償,而不是完全依賴廣告模式;③ 連接一個WiFi短時間內,你只需要為此支付一點費用。比特幣支付網絡(和側鏈)的效率允許此類交易,而其他支付系統的成本上限不可能發展此類支付。
「比特幣新聞」1.3.比特幣跨國匯款(需要對沖貨幣價格波動)由于比特幣價格波動較大,如果使用比特幣進行跨國匯款,一般會使用對沖交易來規避匯率風險。例如,從美國通過比特幣匯款到中國的步驟是:① 假設匯款金額為25萬美元=1000比特幣=150萬人民幣,匯款人向美國比特幣交易所匯款25萬美元,向中國交易所借款100比特幣(可以以人民幣為抵押,從交易所短期借款,一般借款比特幣日利息為萬分之五)。
② 在美國交易所以2500美元購買10個比特幣,在中國交易所同時出售10個比特幣是15000人民幣,重復10次(一次交易10個比特幣而不是所有100個比特幣,以免影響價格,造成匯率損失)。③ 從美國交易所提取100比特幣到中國交易所,到達后重復步驟②10次(如果不在乎借比特幣的利息,可以一次借1000比特幣,減少重復增加比特幣的次數)。④ 將最后100比特幣償還中國交易所貸款,從中國交易所提取150萬元,完成跨國匯款過程。⑤ 在美國交易所購買比特幣手續費一般為0.1%~0.2%提現比特幣手續費可以忽略不計,在中國交易賣出比特幣一般免費,提現人民幣手續費0.2%~0.3%。整個過程的成本和耗時遠低于傳統的跨國匯款。比特幣在國際匯款方面的優勢使得一些進出口貿易開始自發使用比特幣(即使沒有使用上述對沖手段來避免匯率波動),例如:
即使賣方不接受比特幣,買方也可以通過比特幣進行場外交易(OTC)等,用比特幣完成跨國匯款。比如美國A公司需要去中國C公司支付貨款,但由于時間緊迫、外匯管制、外貿資格等原因,A公司不能直接匯美元C公司,那A公司可以在中國找到比特幣場外交易者,從美國購買比特幣后轉賬給他,他可以支付相應的人民幣C因此,公司在短時間內(幾十分鐘)完成了不受任何控制的跨國匯款。
「比特幣新聞」1.4.資本控制下的比特幣跨國匯款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指出,貨幣政策中的不可能三角,即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性。在這個不可能三角中,大多數政府選擇犧牲匯率穩定,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一些政府,如中國政府,選擇犧牲資本自由流動,實行資本管制。本質上,政府試圖將經濟和資本的一切都放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然而,市場經濟下對資本自由流動的需求與資本管制之間存在根本矛盾。特別是中國政府在濫發人民幣的同時,試圖在匯率上盯住美元,進一步擴大了矛盾。從2013年深圳的轉口套利貿易到2014年上海自貿區的融資銅,資本必然會通過各種渠道自發繞過政府的資本管制,像流水一樣從高峰流向蕭條。
隨著比特幣的不斷增長和交易所及相關金融工具的完善,資本發現了一個突破資本管制的理想工具:兌換人在人民幣交易所用人民幣購買比特幣,將比特幣轉移到美元交易所,在美元交易所出售比特幣為美元,可以合法合規,幾乎無限制地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這種方式與轉口套利貿易的區別在于,轉口套利貿易必須有實體貨物進出海關,政府總能在海關中堵塞類似的漏洞。然而,比特幣作為互聯網上的貨幣,沒有進出口概念。不能說某個比特幣地址是中國的或者美國的。即使政府禁止人民幣交易所向美元交易所轉賬比特幣(不管能不能做到),也沒有意義。買家只需要將比特幣提現到錢包中,然后轉移到美元交易所。
除非政府禁止這種方式的第一環——人民幣購買比特幣,否則這種方式是沒有辦法的。然而,即使政府前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像俄羅斯一樣禁止比特幣交易,意義也極其有限。目前,比特幣交易所已經實行實名制和反洗錢規定,關閉這些可控交易所只會將比特幣交易逼入場外和地下,使其更加不可控。通貨膨脹盧布貶值更嚴重的俄羅斯早在2014年2月就禁止比特幣交易(新華網《俄羅斯加入禁止比特幣行列》)。但從俄羅斯的交易量(本地比特幣配對交易平臺)可以看出,這種禁令基本沒有意義。
唯一能限制這種方式兌換外匯的是比特幣本身的市場容量。當外匯交易者在人民幣交易所大量購買比特幣并在美元交易所出售時,人民幣和美元交易所之間會有明顯的差異。在2015年11月的比特幣市場中,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收緊資本管制是市場啟動的原因之一,這是基于人民幣和美元交易所之間前所未有的長期高差價。當價差較大時,套利者就會開始出現,從貿易公司到地下銀行,甚至每個人都可以套利。比如個人使用年購匯額度5萬美元,匯往美元交易所購買比特幣,然后將比特幣轉移到人民幣交易所出售(使用上述對沖交易手段,避免貨幣價格波動損失),以套利空間6%計算,一次無風險套利收益約3000美元,相當于4.五個月的人均工資。這種閉環兌換的本質是:兌換者承擔一定的匯率損失,以比特幣為媒介,使用從個人到組織的美元購匯額度,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比特幣新聞」
在政府的外匯管制下,中國企業出口賺取的美元被強制結匯為人民幣,政府掠奪了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以此為靠山,毫無顧忌地濫發人民幣。在美元作為全球結算、流通和外匯儲備貨幣的情況下,在中國GDP美國不足60%在人民幣的前提下,M2(136萬億元)=21.4萬億美元)達到美元M2(12.11萬億美元).八倍。比特幣將打破任何政府的資本控制,并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使用技術手段確保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